黨群工作部
 學校首頁  首頁  部門簡介  規章制度  崗位職責  中心組學習  聯系我們 
 通知公告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宣傳動態 
 紀檢動態 
 工會動態 
 校園文化 
 典型引領 砥礪前行 
 學習園地 
 廉政警句 
聯系我們

聯系地址:大慶醫學??泣h群工作部    

                    望遠樓105

聯系電話:0459-5885648

友情鏈接
當前位置: 首頁 > 典型引領 砥礪前行 > 正文
 
“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
2019-06-24 08:20   審核人: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一個農家,是郭文吉夫婦的第四個兒子。郭永懷自幼天資聰慧。10歲的時候,郭文吉將兒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辦的學堂里讀書習文。17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青島大學附屬中學,成為四鄉八里第一個公費中學生。20歲那年,郭永懷考取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1931年7月,郭永懷預科班畢業后直接轉入本科學習。郭永懷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得到了當時國內知名教授顧靜薇的賞識。兩年后,顧靜薇推薦郭到北京大學光學專家饒毓泰教授門下繼續深造。在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后,郭永懷如愿以償地進入北大物理系學習。在顧、饒二位導師的精心錘煉下,郭永懷打下了扎實的物理學專業基礎。

1938年夏,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在3000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只招一名??荚嚱Y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5門課超過350分的相同分數同時被錄取。1940年8月,經過一番周折,郭永懷一行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1941年,郭永懷又赴當時國際上著名的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和錢學森一起成為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于1945年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出色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在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錢學森師兄,學習之余,錢學森最樂意干的事情就是開著車,拉著這個頗有幾分書呆子氣的師弟兜風。

1941年,是錢學森去接郭永懷的,1945年,又是他直接把郭永懷送到了康奈爾大學。1946年秋,馮·卡門的大弟子威廉·西爾斯教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科學部的基礎上創辦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請郭永懷前去任教。

當時,人類雖已實現了飛行的夢想,但飛機的飛行速度并不理想,聲障是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的難關。郭永懷和錢學森經過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數論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并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此后,聲名大振的郭永懷應聘參加了美國數學學會,并被加州理工學院特聘為研究員。不久,他又成為康乃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個著名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是因為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兩項重大成就,郭永懷由此馳名世界。

1953年8月,中美繼簽定朝鮮停戰協定后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美國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設置種種障礙。

在面對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與祖國需要何去何從的時候,郭永懷毅然決然拒絕了美國同事請他參加的機密研究項目,放棄了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攜妻挈女義無反顧踏上歸途。

為了避免美國政府制造麻煩,他毅然將自己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所有書稿統統付之一炬:在和學生們聚會的篝火旁,他掏出十幾年來寫成的沒有公開發表的書稿,一疊一疊地丟進火里,燒成灰燼,這令在場的學生驚呆了,夫人李佩教授當時也感到可惜。

當時已任中國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于1956年6月致信郭永懷,盼他回國。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動身返家!

郭永懷攜全家回國后受到了黨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熱烈歡迎,毛澤東主席親自接見他和家人,中國科學院則安排他和錢學森一起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于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

1957年10月15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在協定中蘇聯明確承諾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制的第二機械工業部(二機部)第九研究所(九所)在京正式成立。1964年2月,它發展成為負責核武器研制、生產整個過程的研究設計院――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開始了“兩彈”研制工作。

1958年,郭永懷先生與錢學森先生等負責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和力學工程系、化學物理系,并出任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1959年6月,蘇聯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又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全部專家,隨后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蘇聯的單方面撕毀協定和合同,給剛剛起步的中國核工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郭永懷臨危受命,他與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郭永懷歷任九所副所長、九院副院長,負責力學和工程方面的領導工作。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制工作。為了便于科技攻關,九院成立了四個尖端技術委員會,郭永懷領導場外試驗委員會。場外試驗涉及到結構設計、強度計算和環境試驗等任務,負責進行核武器研制的實驗和武器化。郭永懷一方面為科研人員傳授爆炸力學和彈頭設計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致力于結構強度、振動和沖擊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實驗室,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前期試驗。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中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迅速制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導彈、地對空導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導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郭永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懷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瀑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并進,最后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

1961年7月,郭永懷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3年,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黨中央決定將集中在北京的專業科研隊伍,郭永懷遷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5年9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懷犧牲一年多后,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在核彈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懷相繼提出了一些具有獨到見解的主張,后來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郭永懷這些主張的科學性和嚴密性。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爆炸成功!

對氫彈,郭永懷也從結構形式、彈體重量、減速裝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學見解,從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的圓滿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8年10月3日,郭永懷又一次來到試驗基地,為中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的發射以及從事試驗前的準備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卣袅藘蓚€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就爭分奪秒地要人抓緊聯系飛機。他匆匆地從青?;刳s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里,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郭永懷拖疲憊的身體登上了趕赴北京的飛機。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墜毀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當人們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燒焦了大半,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只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據國務院工作人員后來回憶,郭永懷飛機失事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失聲痛哭,良久不語,隨即下令徹查這一事故,并指示《人民日報》發布這一不幸的消息 。此時郭永懷剛滿59歲,22天后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此前郭永懷這位以空氣動力學研究馳名世界的科學家,為準備這次試驗在青海整整呆了四十五天。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稱號。同日,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了成功![5-7]

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轉自:百度)

關閉窗口

大慶醫學高等??茖W校黨群工作部  地址:黑龍江省大慶市卡爾加里路11號
電話:04595885648  ICP備案號:黑ICP備10002713

金沙9001cc 以诚为本